龙海市现辖11个镇、2个乡、2个农场,总面积965平方公里。秦时属闽中郡,南朝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置龙溪县,明嘉靖四十五年置海澄县,1960年,龙溪、海澄两县合并为龙海县。1993年,撤县建市。自古以来,一代又一代的龙海人民在这块热土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在有史记载的一千多年历史长河中,龙海地方曾经涌现出许多清正廉明、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这些浩然正气的历史名人群体,以及众多的涉廉民间传说、民歌民谣和警言俗语,绘成一幅璀璨的的龙海民间廉洁文化画卷,教育启迪、鼓励鞭策后人。 拥戴刚正不阿亲民惠民的好官 民以食为天,以安为乐。历史上我国朝代更迭频繁,经济社会历经沧桑。处于最底层老百姓,拥戴的是能正确贯彻朝令,尽职执法,给百姓带来社会安定和生产生活实惠的好官。在龙海一带,至今还传颂着许多这样的“好官故事”。明代“为政重在利民”的王升,为政清廉,爱护民众,利民办事,重视教育,兴办学校,是明代一位爱护百姓,政绩突出的杰出官吏;万历二年,龙溪知县范鸣发现前任虚悬田赋,民苦赔累,亲率民众垦复田园,归补田赋,民众感恩戴德;乾隆三年、五年两次任龙溪知县的李芬,开展赈灾以救饥民,还开通疏浚城壕,减少涝灾损失,备受百姓称颂。正是由于龙海历史上不断出现这样好官吏政,他们与勤劳淳朴的龙海人民同心同德,开拓奋进,不断取得经济和社会的新进展,才使龙海从一个蛮荒之地逐渐变成鱼米花果之乡和今天的“全国百强县市”。 龙海人历来十分追崇身边明辨是非,敢于诤言,刚正不阿的清官。颜师鲁,龙溪人。高宗绍兴十二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他在朝为官,耿直无私,直言不讳,敢于谏政。任监察御史时,有人仗势走后门谋求监察职位,他坚决抵制。在礼部任职时,看到孝宗皇帝对臣下重物质奖励,轻道德教育,便批评:“属于臣下本职该做的事,皇上也给赏赐,且过于隆重。这不是对臣下的爱护,而是害了臣下” 。孝宗淳熙六年,提举浙西时,他发现农民受尽苛捐杂税掠夺,交不上租赋,当即上奏此情,建议限纳租赋,使农民劳有所得。百姓称他“遇事尽言”、“大节确如金石”。周起元,海澄人。万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浮梁、南昌知府,湖广御史,广西参议,通州参政。在朝为官敢于伸张正义,同奸贼抗争,多次上奏弹劾奸吏,因此被害致死。龙海人无不落泪,后人称其为“东林七君子”。这些流传故事隐含当地百姓发自内心对清廉官吏的尊敬,同时也是对敢于主持正义,为国为民人品的歌颂。 自晋隋中原汉人口大量移居龙海以来,百姓饱受统治者的残酷欺压,当地的民众历来对奸臣深恶痛绝。在九湖木棉村口,有一座“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的古庵庙。据载,奸臣贾似道因前后两次领兵抵御外敌,贪生怕死或不战或逃逸,被贬循州。当时,武举人郑虎臣因国仇家恨,自请监押贾似道,途径漳州至木棉庵小憩时,挥锤诛杀贾于此地。后明抗倭名将俞大猷在此立碑纪念,历代骚人墨客到此凭吊遗迹,无不讴歌忠义之士为国除奸壮举,唾弃奸相祸国殃民行径。无独有偶,在紧邻木棉庵的石狮岩风景区,还流传着一个“石狮出米”的民间故事。相传,矗立在石狮岩上的一只威武的千年石狮会从自行出米,每天的出米量,刚好让山上寺僧和香客够吃,但有一个小沙弥贪心,想让它多出米,用铁钎凿大出米口,结果石狮就不再出米了。这两个故事清楚的诠释了当地百姓内心嫉恶反贪的一种基尺。1961年,龙海县芗剧团创作一出,轰动省内外的大型现代戏芗剧《闽南小刀会》。“闽南小刀会”讲述了由龙海人黄得美、黄位领导的一次农民起义的故事,故事至今还在流传,不仅因为起义主要的农民领袖是龙海人,更重要的是民众钦佩黄得美、黄位敢于扛起“杀赃官”、“救民除暴”大旗,誓死与清朝官僚作斗争的精神。当年,如果没有因官差殴打欺压百姓,逼交钱粮,人心愤慨,也就可能不会有黄德美、黄位号召农户揭杆反清,成为农民领袖。 敬仰克己奉公精忠报国的英雄 中华大地英雄辈出。龙海人喜欢看自己家乡的芗剧,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杨家将,岳家军等戏剧,深深地吸引台下的龙海观众,观众们之所以会喜欢,除了台上演员武戏功底好,锣鼓热闹之外,还因为观众的民族情感与戏剧中忠臣的前仆后继,誓死保家卫国的壮举产生强烈共鸣。在这种“精忠报国”民族精神的熏陶下,龙海历史上也曾培养出为国家勇于献身的英雄人物。明末郑成功麾下五虎上将之一甘辉,龙溪东园人,为人重义任侠,好打抱不平。清顺治三年,甘辉追随郑成功反清复明,在十多年南征北战中,骁勇善战,斩敌无数,为郑军功克潮阳、同安及漳州各县立下赫赫战功,官升正都督。顺治十五年,在一次掩护郑军撤退战役中,甘辉不幸被俘英勇就义。郑成功特在厦门为甘辉建“忠臣祠”,供后人敬仰。 龙海籍抗日归侨女英雄李林,不仅是全国人民抗击倭寇的典范,更是龙海人民的骄傲。1991年,龙海人民以最大的热情,创作演出了芗剧现代戏《侨女英魂》。该剧以恢宏的场面和血与火的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李林投笔从戎、义赴国难的光辉事迹。她从集美侨校毕业,毅然奔赴烽火连天的雁北抗日前线,创建骑兵营,驰骋沙场,让日寇闻风丧胆。面临日寇疯狂扫荡,为掩护特委机关和上千群众转移,她与敌寇浴血拼杀,为国捐躯。剧作集中展现了李林气壮山河的英雄形象和爱国情怀。 克己奉公,甘于奉献是民间评判官员清廉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林魁,龙溪人,历任明朝户部郎中、广东参政等要职。林魁之所以深得百姓爱戴,不单是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敢于指摘时弊,对百姓宽厚仁爱,更重要的是他在朝为官十数年,清正廉洁,甘于奉献,常常自掏俸银济困救灾,以致当他告老回乡时,已是身无份文、一贫如洗。因此,几百年来,家乡还经常以他的《菊花石》、《当扇》、《并庵》等廉洁故事来教育后人。在龙海,人们常常提起的还有一位“一清如水,慷慨任事”的明未江西人余应桂。他任海澄知县三年,不带家眷,不用仆婢,任劳任怨,为民办事。特别是领头捐献俸银,带动民众出钱出力,修筑二座铳城,一座炮城,一座关楼和数百丈“腰墙”,建成坚固的防御设施,使海澄寇乱得以平息,民赖以安,港口繁荣。海澄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舍小家顾大家”的“外来好官”,将铳城遗址取名“余公街”,还修建生祠以祀之。 龙海人传承了祖先“公”“德”“义”基因,加上受到许多像林魁、余应桂这样“公”字型官吏的影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龙海曾创造出影响全国“丢卒保车”、顾全大局的“龙江风格”。有人戏说龙海人“傻”得可爱,历来很“飘撇(潇洒)”。北溪工程引水支援厦门特区!建设高速公路,龙海让出黄金宝地!支援遭受涝灾的湖北监利,一座“龙海新村”拔地而起!中银漳州开发区、角美漳州台商投资区成功建设等等,频频展现了龙海人无私奉献的广阔胸襟。 推崇自警自律明耻知羞的教育 龙海作为一个地盘不大,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县,在腐败盛行的封建王朝时代,却能够涌现许多政绩卓越,清廉有为的好官,应该归功于龙海有一个良好锻造清廉官吏的文化环境。一是教育引导。许多富含廉洁哲理,通俗易懂的俗语,一代一代得以口耳相传,民众都已入心入脑。如“细汉(小孩)偷割匏,大汉偷牵牛”、“大狗爬墙,小狗趟(跟)样”深刻揭示家庭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贪字贫字壳”、“官无长期,贪无万世”,教育人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顾树皮,人惜面体皮”、“人死留名,虎死留皮”、“宁可无钱、不可无耻”告诉人们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留下好名声,才无愧于祖先。“贪人一斗米,失去半年粮”、“收人酒礼,替人改洗”、“吃人饭,患(遭)人问”,提醒人们贪心得不偿失。“鸡蛋卡目(再密封)嘛有缝”、“手莫伸,伸了没伙荤(炊烟)”告诫那些贪官不能存有侥幸心理。二是鄙视贪官。贪官污吏祸国殃民,全民恨之入骨。龙海不少拟动植物的警语,如“吃蛇配虎血”、“吃乌豆放(拉)乌豆屎”、“吃蒜吐芦乔”、“臭柑污笼,臭蚶污桶”、“乌龟包咸菜”、“蛇空(洞)透水窟”、“金胡神(苍蝇),臭腹内”,用于鞭挞贪官的丑陋嘴脸。“做事无天理,吃老无好死”、“人无廉耻,不如早死”、“恶马恶人骑,恶人恶鬼掠”、“奸臣无死,戏棚脚买散(观众不散)”,是当地百姓对贪官污吏的鄙视和诅咒,充分反映民众是非、爱憎,善恶的心理认定。三是怨恨嫖赌。“目着缴婊家伙了(沾上赌嫖败家子)”、“缴买拨(想赌博),走路免大花(不要大步)”等口头禅,还有《赌博歌谣》“六合彩很侥幸(不好),害人冤家(吵架)破家庭。亲朋好友都招冷(关系不好),影响子女误前程。有的输甲挪公款,想要讨回乱想空(铤而走险)。公安追查实在惨,青(就)像水牛陷烂田。”警示人们必须洁身自好,远离滋生腐败的土壤。四是重视贤内助。“三个都督,卡输(比不了)一个枕头帼”、“歹田一冬,歹某(妻)一世人”、“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恶妻孽子无法可治”等警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告诫人们家庭环境不好可能导致贪腐,阐明为官处事拥有一位“贤内助”有多么的重要。五是倡导制衡。虽然“十支指头伸出来不平长”,可能“仙人打鼓有时错”,但只要认真推行“鸬鹚箍颔(紧箍咒)”制度,做到“众人思量,卡好(好于)一人主张”民主决策,少犯“一人主张,毋值着两人思量”错误,就能有效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六是善待仕途。“有得必有失”、“有汝谅(你的气度),有汝福”、“好心有好报”、“赚钱有数,性命着(要)顾”等名句,引导人们要淡泊名利,明了因果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特别是仕途的“得失”。七是鉴赏诗联。龙海人喜欢吟诗作对,在百姓家中、社区、庙官,甚至是戏台上,常常可以看到悬挂的与廉洁有关的“门神”或对联条幅。如“光明正大”、“一身正气敢碰硬,两袖清风不染尘”、“廉洁人品磨砺出,壮丽人生干中来”,表达了当地人们为国为民的高度责任意识。“俭以养德,廉以立身”,把人的德行与廉政问题并列,表达人们对廉政问题的理解和观点。而海澄城隍庙楹联“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不知”,则把因果报应关系表述得淋漓尽致。 龙海民间廉洁文化是龙海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笔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宣传应用,使之能够在廉政建设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康志星) 康志星,福建龙海市人,喜爱芗剧、文学、旅游。1981年毕业于集美水产学校。学历本科。先后从事龙海渔区经济管理,市委政策研究、综合、信息、党群和人大文秘、侨务,以及地方戏曲、民俗研究、闽南语歌曲创作等工作。曾出版个人专著《人大心笔》。现任龙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