姗姗来迟的月港南音 ——从流失英国的南音选集孤本《满天春》说起

2017-10-14 12:26   来源:龙海网   编辑: 王键    郑晓峰
字体:【
文:郭明木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福建南音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福建南音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7年1月10日,龙海本土著名作家林兆明先生创作的《月港故事》WV正紧锣密鼓在月港进行拍摄,场面恢宏,耳目一新。来自月港子民和本市南音艺术家在晏海楼演奏(唱)了南音“直入花园”、“静夜诗”、“绵搭絮”,指,曲,谱三首,仿佛让人们回到了400多年前丝竹悠扬、管乐齐鸣的古月港,如痴如醉,讲述着月港的过去。由此掀开了现代月港南音历史的新篇章。

  南音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泉州官员坚信泉州是南音的发祥地,其地位不可撼动,专家如是说。然而,迄今为止,世上最早的南音(选集)著作《满天春》出自漳州月港。

  现存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由英国牛津大学著名汉学家龙彼得教授(荷兰人1920—2002)所发现并披露的《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简称《满天春》)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保留至今、最早的南音(选集)著作,由漳州海澄县(月港)人李碧峰、陈我含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岁甲辰(公元1604年)所刊印。

  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文部主任汉学家艾超世(CharlesAylmer)认为,明代《满天春》可能在出版后不久就到了英国。或是被当时的英国海员及商人带去,或是当时的英国贵族直接从海外的商贸集团买去。在当时的中国,这类民间坊刻的通俗文学作品,相对较为便宜且容易买到。而那个时代的英国,无论是个人还是图书馆,拥有一本,甚至一页两页来自遥远的东方的书,是很能显示其不凡的阅历和收藏的。

  英国牛津大学龙彼得教授研究认为《满天春》在英国的线索可追溯到17世纪末。《满天春》原是诺里奇(Norwich,为伦敦东北部的一个城市)的主教约翰·莫尔(JohnMoore)的藏书,约翰·莫尔于1715年故去,就在这一年,他的藏书由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一世捐赠给了剑桥大学图书馆。约翰·莫尔生于1646年,他生活的年代与《满天春》刊刻的年代只相距数十年。而且,《满天春》还被收进了一种1697年牛津出版的拉丁文书目。所以,虽然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满天春》被带到英国的时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满天春》确实是在17世纪被带到英国的。

  龙彼得教授研究认为:《满天春》下栏收入十八出戏,除了两出是正音戏,其余均用闽南话写成,并属于九本不同的戏,其中有几出已不复存在,有的在中国任何场合都没有记载。该书的扉页告白说这十八出戏均是“增补删正与坊间诸刻不同”让我们看到当时应有更多刻印坊间出版发行太多的戏文书籍。而《满天春》上栏记有的146个散曲目,至少有34首保留于现在的南音曲簿。其卷末莲牌记曰“岁甲辰瀚海书林李碧峰陈我含梓”,书的扉页大字书名则为《刻增补万家锦队满天春》。中间嵌有“内共十八队俱系增补删正与坊间诸刻不同”字样。全书有二卷,每卷四十页。

  龙彼得教授还认为该选集是由海澄两名刻印者于1604年发行,李碧峰和陈我含还刻印了其它两本书:一本是蒋孟育(1558~1619)的《翰林院校阅训释南北正音附相法官制算法》,其卷末牌记“澄邑李碧峰于一五九五年刊行”,而扉页作“瀚海李碧峰刊行”。另一本是福建左布政史司范涞(1574年进士)发行的《范爷发刊士民便用家礼简仪》是和《回选海内名家翰墨篡》于“一六零七年澄邑陈我含梓行”。澄邑即海澄的通称,瀚海一词在明代书籍中意为“海洋”,也许意用作为海澄的雅名。

  15世纪末期至17世纪中期,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海澄月港一度成了“海舶鳞集,商贾咸聚”的外贸商港,与汉、唐时期的福州甘棠港,宋、元时期的泉州后渚港和清代的厦门港,并称为福建的“四大商港”。据《海澄县志》记载:“月港自昔号巨镇,店肆蜂房栉蓖,商贾云集,洋艘停泊,商人勤贸,航海贸易诸蕃”。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艺术的发达,流传于当地戏曲和俗曲也为一些文人士大夫及达官贵族所喜好,有的甚至经过文人的改编,于是,“瀚海书林”刻印坊应运而生,适时刻印发行了大量的、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戏曲折子戏及俗曲书刊。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的闽地方戏曲和音乐,通过月港这一海上渠道,悄然向世界各地传播。

  晏海楼又名八卦楼,位于月港东北角古港口附近。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与《满天春》同一时期。当幽雅委婉的南音萦绕着晏海楼,时间隧道把我们带回了400多年前“海舶鳞集、商贾咸聚” 、“丝竹管弦、粉墨登场”的古月港。此时此景,李碧峰和陈我含还有身边诸多儒家学士正轻轻地吟唱着小曲,翩翩走过晏海楼,引来了匆匆过客的歪果仁回望……。

  早在2004年,漳州师院教学督导委员会督导许永忠老师,时任该院南音学会会长,曾多次来到龙海,试图说服当地文化官员,希望能共同举办一场纪念《满天春》400周年座谈会,以此挖掘弘扬月港南音,但最终却是悻悻而归。得知此事之后,当我试图搜索挖掘100多年来龙海本土南音历史,竟然发现一片空白(我本无才)。感叹之后便多了一份理解。

  诚然,《满天春》的披露撼动不了泉州作为南音发源地的地位,但是,万历年间月港南音的兴盛便也在必然之中。弘扬福建南音,其实我们没有缺席过,至少是在民间,从昨天到今天我们只是默默地耕耘着。

  作于丁酉年腊月廿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