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把桃花源写成一个洞天福地,偏僻宁静、悠闲无争、逍遥自在的理想去处。乡下人是避秦隐居的遗民,“不知有汉,更无魏晋了。”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向往和幻想。无独有偶,在距龙海市区不足15公里的地方,也有一处世外桃源,这里有江南的乡村,一抹远山、一方水田、更有一大片的古村落,人称“埭美古民居群”。它没有城市的热闹,也看不见车水马龙的拥挤,更没有都市人那种按捺不住的浮躁。 走进小村落,二百多间的旧房屋井然有序、整齐划一、布局清晰、大小一致、风格相同,令观者为之叫绝。四十多座明清古厝一律朝向北方,六、七十年代新建的房子一律朝向南方。每一座房屋都是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瓦屋面,石砌墙体,木雕、砖雕、泥塑镶嵌在房屋的梁、拱、窗上,室内雕工细腻,梁上漆画清晰可见,虽经几百年风雨侵蚀,仍是美轮美奂。古厝之间,边门对着边门,中间仅隔一米多宽,当所有边门一齐打开时,从村头到社尾的一条通道便捷顺畅。遇上雨天,不带雨伞经这条通道可走遍全村都不会淋湿。 古厝前面都有十多米宽的大埕,平常的农事、大型的活动就在这里举行。其中一幢两落的古厝,埕前还留有空着的旗杆位,据说,以前这里有多座旗杆,是祖先遗留下来的,是他们获取功名、光宗耀祖的象征。 古厝里陈列着各式各样古色古香的家具、农具。这些都是古人的用品,如今只能在演戏的舞台上或电影、电视剧里才看得到的,但在这里却随处可见。 根据古厝理事会陈训生会长介绍,埭美村从开基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是由开漳圣王陈元光第二十五世孙陈均惠的第八世后裔陈仕进于明景泰五年(1450年)始建古厝,保存较好的尚有四行三纵36座的旧房子。从古至今所有房屋格式、规模朝向和高低由族里规划设计,包括用什么建筑材料也要统一安排每户村民都必须严守陈氏祖先定下来这个遗训。由于古民居群十分整齐,每一座几乎一模一样,每年农历七月“普度节日”,外地客人走错门便成为俗常的事情。埭美村众多红砖古厝群不仅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精巧构思,还蕴涵了闽南人特有的一种人文精神,即互相关照、守护相望、和谐相处。 水绕村社,似佩玉带。埭美古厝周边有两条河,一条河紧紧环绕村庄,其中有一处似“万丁”的河段,被寓意为“旺丁生财、生生不息”。另一条河与南溪相连,从“闽南一大都会”月港出海,向厦门、台湾运输农副产品和杂货,族群当中还有一个分支定居台湾,这里还保存一座台湾人氏祖墓,每年都有台胞前来寻根谒祖。 两条河水约有30多米,夕阳泛舟,古厝映影。每逢农忙季节或端午前夕,村民自驾没有柴油发动机的小木船,船头也有没有方向盘,行驶完全是靠原始的双桨和人工操控。木桨有节奏地拍击着河水,四周的水草时隐时现,凉风习习地拂面而过,白鹭不时在水面上盘旋、逗留,宛如人间仙境一般,成为名副其实的“闽南周庄”、“东方威尼斯”。 古民居面朝两座山峰,相传古时风水先生称之为两根蜡烛,担心火势太旺,民居难以抵挡,故教族人开挖七重港水来破解。那两座山峰又传说是笔架山,山下七重港道中有个水塘,恰似个砚盘,故社里多出文官,古时出过举人秀才,当代出哈佛大学博士生。社里供奉着保佑村民不溺水的天后娘娘、不肯离去的三王公、玄天二帝、祖师公等神明,充满神奇,特别灵验。 埭美社古榕遍村,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榕树有四五棵,村头的跨河古榕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整棵树跨过了河岸,所以村里的人都称它为“跨河古榕”。发大水的时候此榕可当桥梁,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功劳古榕”。 2011年一群马来西亚游客被这层层叠叠、整整齐齐的古厝迷住了,把拍到的几十张照片发在《马来西亚报》和网络上,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漳州电视台、厦门电视台等媒体记者纷至沓来,心慕古村落的各级领导、游客、专家接踵而来,络绎不绝。如今,埭美古民居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出名了! “出名是件好事啊!前不久,古村落还被入选第六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古厝也被列入为第七批市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闽南红砖建筑群’,计划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陪同的陈会长如是说。 近年以来,龙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多次规划建设专题会议,并按照“以人为本、规划先行、最小干预、凸显特色”的要求,委托天津大学规划设计总院编制《东园镇埭美古民居旅游规划》,投资上亿元,清理包围着古厝群一条河道,修缮古厝、古桥、古庙、古码头等,着力打造“家风堂”,让陈氏家规家训代代相传,世世遵循。如今,规划整齐、布局合理、工艺精湛的埭美古厝群就好像有无数只燕子栖息在四周环水里,成为闽南地方传统民居的典范和缩影。 当我们离开古村落,回头再望一望:一片片、一座座的古厝群,还有那静静的水、静静的田、静静的山,带给人们是静静的心情。 远离文明、远离喧嚣、远离繁华……保持一份纯真、质朴的格调和景致,对于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无疑能得到片刻的安宁、淡定和从容,这是凡尘中许多人盼望已久的“世外桃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