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海丝遗址—-鸡屿岛

2017-10-14 12:03   来源:龙海网   编辑: 王键    王键
字体:【

  鸡屿岛无鸡有鸟,是大量白鹭的栖息地,位于古月港和厦门之间的海域,距古月港一潮水,距厦门半潮水,是古代漳州月港海上丝绸之路的安边馆。

  圭海是月港的前身

  水鬼偷山来作岛,灵龟占海自称洲。据《海澄县志》载:圭屿屹立海中,为全漳门户,俗名“鸡屿”,或云状如龟,浮波面,故名“龟屿”。相传,在洪荒时代,沧江一带有九条龙时常作怪,引起海水泛滥,淹没了大片良田,沧江一带的百姓因此无法生活。有一位下凡到人间的周军荣神仙看不惯九条龙的胡作非为,就上天拜奏玉帝,叙说沧江百姓遭此劫难,请玉帝作主。玉帝即刻传阎罗王上殿,让他治理沧江。阎罗王领旨回地府后,即刻派“爱吃”、“贪睡”二名水鬼背山堵海口,以防龙作怪。“爱吃”、“贪睡”两个水鬼奉阎罗王的旨意,由地府到阳间找山堵海口。一日,在漳州六鳌一带找到一座小山,两个水鬼一前一后抬着小山顺水而流,要到大担岛前面堵海口。半路,“爱吃”水鬼肚子饿得咕咕叫,就对“贪睡”水鬼说:“兄弟,我肚子真饿,想找一些东西吃了再走。”“贪睡”说:“我不饿,我想睡”。“爱吃”水鬼说:“你想睡就去睡,我去找吃的啦。”就这样,“爱吃”水鬼找吃的去了,“贪睡”水鬼则在海门岛上席地而眠,等到“爱吃”水鬼吃饱回来,鸡已经开始啼叫了。“爱吃”连忙唤醒“贪睡”,匆忙中,看到沧江口有一只乌龟,就把这座小山放在“龟壳”上。因此,这座小山就名为龟屿,雅称“圭屿”。又因为小山是在鸡叫时分匆忙置放的,所以俗称“鸡屿”。

  洪荒时代,今海澄镇、浮宫镇、东园镇原为海区,圭屿岛以东统称为外海,圭屿岛西南、西北海域统称为内海,简称圭海。随着地壳上升,沧海桑田,泥沙淤积逐渐变成陆地,先民在此建厝立社,繁衍生息。因此,今海澄镇、浮宫镇、东园镇一带,古称“圭海”。现在古族谱还有“圭海”的记载,如《高阳圭海许氏世谱》等。

  鸡屿是海丝的安边馆

  宋皇何须抛金带,圭屿雨霁横练彩。位于九龙江入海口中心处的鸡屿岛,因附近水面宽阔,周围一环为深水带,素有“金带水”之称。相传南宋少帝赵昺避乱经过这里,突遇狂风大浪,遂解下腰间金带抛入海中,顿时风平浪静,变成这环水带。这里适宜大型船只停泊,古时是月港的一部分。

  古月港,在漳州府城东南五十里,因其形如月而得名。其地为九龙江出海处,江面开阔,淡咸相接,潮汐吐纳。由月港开船,一个潮水的时间可到九龙江口的鸡屿岛,再半潮即可至厦门,然后驶向海外。随着海外贸易的繁荣,明政府于嘉靖三十年(1551)置靖海馆,设通判。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6)置海澄县。明隆庆元年(1567)取消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从此,月港的海外贸易更加活跃。史载,明朝时鸡屿岛为水上要塞,隆庆年间(1567—1572),朝廷开始在此设立安边馆,“盘验”和“稽查”来往于月港驶与东西洋的船只。当时,每次由月港出海的商船“多以百计,少亦不下六、七十艘,船大的宽达三丈六尺,长十多丈,小的宽也近二丈,长约七、八丈”。它们先被安边馆的船只引领到鸡屿岛接受“盘验”和“稽查”,然后经厦门岛,分路驶向东西二洋。

  历史上,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至崇祯末年,曾经“商贾云集,洋艘停泊,商人勤贸迁,航海贸易诸番”的“漳州月港”的港道从月溪一直延至鸡屿岛,这里成了漳州民间贸易和出外漂洋的集散地之一,鸡屿岛见证了漳州这一时期“闽南大都会”的繁荣与富庶。然而,鸡屿岛海丝遗迹尚存甚少,只有《史志》有蛛丝马迹可寻:

  清乾隆二十七年版《海澄县志》记载:圭屿城,隆庆年间,郡丞罗公拱宸筑,城凡八面,以象八卦,名曰“神龟负图”。未几,为势豪所毁,远近恨之。后郡分守洪公世俊、推官萧公基、邑令傅公櫆共兴复焉。有蒋吏部《圭屿城设兵记》。今复废。邑令傅公櫆“建圭屿公馆”今毁。

  又载:罗拱辰,广西马平举人,隆庆三年任本府同知,改海防。隆庆六年税务起,拱辰首膺斯任,议留税银若干筑圭屿城,八面以象八卦,名曰“神龟负图”。卒于官,吏民惜之。有传。

  再载:“营兵,万历四十五年邑令傅公櫆查勘圭屿,孑居海口,议建石城,另将府饷各营悬缺不补之兵募士兵二百三十名。后因月粮稀少,缩为一百七十名”。“游兵,海澄游兵原系南标兵,本游额设兵四百五名,哨船十二只,后裁缩七只,只存五只,以把总陈福山统辖。天启七年,海寇横行,拨该游船兵扎守圭屿、澚头”。“寇乱,天启二年,红毛据澎湖,入厦门,迫圭屿,守备高冠先遁,知县刘斯琜却退之”。“红夷之役,中丞南公居益视师海上,至澄邑已过午,石尤大作,邑令垦公暂莅行署,公不肯驻,锐意发舟,夜泊圭屿,才辨曙即解,维风势尚厉,舟人俱恐,而公击辑波心,绝流而济”。

  《海澄县志》还载:“万历间,邑侍御周公起元因众议醵金建塔,于阖郡形势为宜。未几,亦毁,并所昔构天妃宫、文昌祠、大士阁与沧波同逝矣,唯屿影浮空,沦涟无际”。“文昌祠,在圭屿,周中丞起元募建,复有大士阁、天妃宫,云构流丹,波光掩映,今毁”。“澄邑初建,登第者多而金紫绝少。柯学御移居建安,竟复中躓,迩年以来,风气日盛。每起家至大官,黄金横带,在处相望。或谓圭屿建塔之效”。

  清光绪版《漳州府志》卷四十六“艺文志”载:隆庆六年(1572)圭屿筑八角城,以象八卦。张燮在《东西洋考》中称其地理为“神龟负图”撰文,对这一带的山川形势作了生动的描写,谓“水国烟深,涛门天尽”

  另据海沧后井村周氏族谱和周氏祠堂“侍御绵贞周公硕德碑记”记载:周起元(《东西洋考》序的撰写者)曾在家乡兴学,建文昌祠,即金沙书院。他在鸡屿建了圭屿塔,作为商船和渔民往来的航标。当时,海匪为患,他“筑城月港,以抗海匪”。

  建圭屿城、建塔,构天妃宫、文昌祠,设营兵、游兵,退“红夷”,隆庆六年(1572年)税务起……种种名目说明当时鸡屿岛的兴盛。可见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中叶鸡屿岛的“海丝”活动是多么频繁了。

  鸡屿是鸟的天堂

  野鹤悠闲步绿坡,白鹭飞翔龟岛过。鸡屿岛原属无居民海岛,海澄建县前属龙溪县管辖。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1567年1月)海澄建县后属海澄县管辖,月港的兴盛,鸡屿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处重要节点岛屿。明天启崇祯年间(1621—1644),月港日趋衰落,逐渐为厦门所替代。厦门岛则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接过了月港的接力棒,成为中国“五口通商”之一。鸡屿岛亦从此逐渐远离了往日商海的喧嚣,再次成为无居民海岛,仍属海澄县管辖。1958年8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划出海澄县的海沧、新垵2个乡(共计5607户, 25256人, 34222亩土地)归厦门市管辖,但是,鸡屿岛还属海澄县管辖。1960年8月15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2次会议批准,龙溪与海澄合并为龙海县,鸡屿岛属龙海县管辖。1993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龙海县撤县建市,鸡屿岛属龙海市管辖。2006年元月19日,在福建省人民政府的协调下,漳州与厦门签订《厦门——漳州市际海域行政区域界限协议书》,鸡屿岛划归厦门市管辖。

  鸡屿岛距厦门6.3千米,距鼓浪屿4.4千米,北面距海沧1.5千米,南面为龙海市。陆地面积为0.43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点海拔67.9米,岸线长3.3千米。岛上马尾松、芒萁和相思树等植物密布,森林覆盖率达95%,是鸟类的理想栖息地,更是鹭类种群优良的越冬处,鸡屿岛划归厦门市管辖后,并入“厦门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并入前只是夜鹭的繁殖地,现在已是白鹭、牛背鹭、池鹭、夜鹭、苍鹭等多种鹭鸟的重要繁殖地,而且,鸡屿还成为我省唯一的鸢(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繁殖地,鸢的数量目前已达一百余只。现在,保护区内白鹭属的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黄嘴白鹭、岩鹭都有观察到(后两个种被列为世界性濒危物种),五个品种齐全。自然保护区内建有展示馆,展示着牛背鹭、夜鹭、苍鹭、池鹭、绿鹭等图片与介绍。鸡屿岛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人生百年直在井,谁识沧溟千万顷?圭屿中浮霁乱烟,波面沦涟孤塔影。百年沧桑,难寻踪迹。如今的鸡屿岛,以树木为主,在石垒的古城遗址上到处长满马尾松和相思树,唯有百鸟争鸣,依然在诉说着昨日的繁荣与梦想。

  参考文献

  1、《东西洋考》明张燮

  2、《海澄县志》清乾隆二十七年版

  3、《漳州府志》清光绪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