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水乡

2017-10-14 11:56   来源:龙海网   编辑: 王键    王键
字体:【

  打开电脑,独自欣赏着音乐,忽然江珊的《梦里水乡》如小木船晃晃悠悠地划过心海:“春天的黄昏,请你陪我到梦中的水乡,让挥动的手,在薄雾中飘荡,不要惊醒杨柳岸,那些缠绵的往事,化作一缕青烟,已消失在远方……”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儿时对家乡的记忆,在脑中渐渐清晰了起来。

  家乡是九龙江入海口的一个冲积洲,大大小小的水塘比比皆是,河道更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我住的村庄,地名就叫新洋港,因一条小河环抱村庄而得名。小村庄四面环水,村里的水田就在那些被小河分隔成的一个个小洲上。于是,各式各样的小木船就成了家乡人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小木船以木桨为动力,每次出门,“唉乃”的划桨声便伴随着我们在河道中穿行回荡。

  村民傍水而居,自然对水产生了无限的亲近与信赖。孩子很小的时候大人就教会他们游泳,不论男孩女孩。如果谁长到七岁还不会游泳,那肯定成为小伙伴嘲笑的对象。经常看到很多大人以最简单的方式教孩子游泳,把孩子抱到水中,双手托着他们肚子,让他们手脚并用划水,然后突然放手,任他们在水中扑腾挣扎,即使水呛得厉害,大人也无动于衷。几次下来,孩子真的会水了。看来水乡的孩子真的与水有缘。而且大人们还说只要多喝几口水就能游得更棒,孩子们也曲解了大人的意思,为了练得一身好水性,有意无意中可都没少喝生水,幸亏当时的水质好,要不肚子肯定闹个稀里哗啦。而纯朴的乡民们还有一种说法,蜻蜓咬肚脐会水快,于是纯真的孩子们视如秘籍,为走捷径没少让小肚脐挺身而出。

  清晨,太阳刚爬出地平线,两岸的翠竹垂柳含烟笼纱,河上的雾气还未散去,小河便热闹起来。男人们解开缆绳,划着小船上工了,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或去江里捕鱼,或去田野里干活,忙开了各自的生计。河边洗衣的女人们三俩成堆,说笑声捣衣声划桨声连成一片,在河面上随着涟漪荡漾。

  夏日傍晚,村东西两头的大榕树下成了乡亲们的休闲场所,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陆陆续续来到树下,围坐在石桌旁,有的聊天,有的玩牌、下棋。他们把一天的疲劳在这里尽情释放。而那些闲不住的人,就把活计都带到这里来,或补渔网,或搓绳子,或编草席,也来凑个热闹。后来一位华侨给乡亲送来了一台17吋黑白电视机,于是,聚在一起看电视又成了乡亲们的一道晚宴。

  每逢农历五月,赛龙舟成了我们村庄最好的体育活动。我们自然村有四个生产队,每队有一条龙舟。青壮年男子们每天必定找个时间在河道里划几趟,比个输赢。小河与九龙江相接的地方有个大水闸,只要大闸一闸下,小河就成了风平浪静的内港,是极佳的赛龙舟的河道。大人们有时也会特别关照他们的“粉丝”们,把龙舟让出来,给岸上欢呼雀跃的孩子们过把瘾。小运动员划起龙舟的那份神气,比起大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掌舵的是不能让的,依然是经验丰富的老舵手。

  捕鱼也是件有趣的事儿。家乡的捕鱼方式很多,大人们用围网、撒网、拉网等比较大型的捕鱼工具,小孩子则更喜欢用小罾网、十字网兜等来捕些小鱼小虾。罾网就是用两根小竹棍交叉撑开密孔的丝网,用一根绳子的一端拴住竹棍十字交点位置,另一端拴住一根用来提网的棍子,网里放上炒过的米糠,作为诱饵,然后下罾。一般得准备好几个罾,轮流放入水中,按顺序提放,扩大捕鱼范围。每次下罾,总有不错的收获,鱼虾蟹自不必说,有时连鳗鱼、水蛇也会自投罗网。

  春耕冬种季节,田野边一部部水车便在大人们的脚下吱吱呀呀地响个不停,一股股的清水从河里流进了水田。那时并未感觉大人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灌溉的艰辛,只觉得特好玩,经常学着大人们在水车的脚踏板上踩起欢快的步点。后来有了抽水机,水车便从故乡的田野里悄然退役了。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大大小小的水塘变成了陆地,一条条小河成了臭水沟。人们再也找不到一处可以游泳的地方了,河里行船也成了过去的梦,更不用说划龙舟了。没有规划的农村建设,把一个原生态的优美环境搞得面目全非。遍地开花的机砖厂更是把肥沃的耕田变得贫瘠。于是,原来的水田又被挖成了一个个水塘,农民们在那里传承了祖辈的营生,养殖了鱼虾鳗蟹。时间好像走了一个轮回,只可惜人是物非。

  我常常感到惋惜,为什么经济的发展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果家乡能保持三十年前的面貌,虽然比不上周庄、同里、西塘、乌镇等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水乡,但她有着自己特有的古朴、清雅、纯净和丰富的物产,在今天嘈杂纷扰的世界中,也许人们所追求的那份返朴归真与宁静和谐,就能在我的家乡找到呢!

  好在这几年政府大力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家乡被规划为绿新区,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要想达到以往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梦里的水乡,真的成了我永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