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要“规矩”

2017-10-14 12:01   来源:龙海网   编辑: 王键    王键
字体:【

  母亲是一位农村妇女,没上过学,但母亲却很注重家庭教育。

  母亲从不让我们说粗话。在闽南的农村,要让孩子从小不讲粗话,那简直是比登天还难,特别是山村的男孩子更是难上加难,但母亲做到了。除了不许我们讲粗话,母亲还让我们养成了很多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吃饭要吃“规矩”(闽南话,意思是吃饭要把碗里的东西吃干净,不残留任何食物。闽南人不喜欢说吃“完”,认为这样说不吉利,把东西吃完了以后就没得吃了,所以以前的人一般都说要吃“规矩”)。

  吃饭的时间到了,母亲是一定要叫齐全部在家的人才开饭的,绝不允许谁先到先吃。吃饭的时候饭碗一定要端在手上,绝不允许把碗搁在饭桌上,低头就着饭碗吃。吃饭的时候不许吃一口饭就一口汤,必须吃饱饭或者吃完一碗饭才可以装汤喝,更不允许手上夹着筷子又拿汤勺舀汤喝。想吃哪个菜就夹哪个菜,不可以用筷子在菜盘子里拨来拨去地挑菜吃。吃饭时,就算是不小心把一粒饭或是一片菜叶掉到饭桌上,也要夹起来吃,要是掉到地板上了,就捡起来丢到泔水桶,等着喂鸡鸭猪狗。在我们家不管是谁,吃完饭碗里是不允许残留有一点饭菜的,即便是一颗饭粒,这就叫吃饭要“规矩”。但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那便是做客。

  因为我在家中排最小,哥哥姐姐都上学了,母亲走亲戚便经常带上我,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招待亲友的最大礼遇便是端上一碗炒米粉。炒米粉是很有讲究的,逢年过节家里人自己改善生活炒米粉大都是不放肉的,放上猪油,炒上包菜,就是一餐美食了。如果来了客人就不一样了,首先要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咸肉,薄薄的切上三四片,再细细地切成丝,放到锅里炒出油,再打上一个鸡蛋,撒下葱花,炒熟备用。米粉大都是用猪油和包菜炒,米粉炒好后用鸡公碗(闽南人叫“鸡角羌”)盛好,来一个客人就炒两碗,来两个客人就炒三碗,一碗主人陪吃,绝对不可能多。盛的时候一定要把米粉装得满满的,形成一个圆圆的凸面(这也是有讲究的,闽南话叫“大碗又满墘”以示主人的盛情),然后再把炒好备用的面料盖在米粉上面,整碗的米粉就色香味俱全,十分的好看。

  这吃米粉也是极有讲究的。首先,端起碗来,你得先用干净的筷子把那些盖在米粉上面的面料拨到一边,才开始吃米粉,米粉只能吃三分之一,最多也不可以超过一半,然后你得放下碗,装着已经吃得很饱了,打着嗝赞美女主人的热情和手艺。当然你要是全吃了人家也不会拦你,但是你走后人家就会说你这人没家教!

  有一回,母亲带我到姑妈家做客,姑妈忙前忙后,不一会儿就端上了三碗香喷喷的炒米粉,母亲和我各一碗,姑妈作陪。我照例按母亲教的做,没动口吃之前先拿干净的筷子把面料拨到一边,然后吃到三分之一就放下碗说我吃饱了。姑妈一看,就说你个小屁孩,怎么也学得跟大人一个样,然后夸奖母亲家教好,母亲一脸的享受,很是荣光!姑妈又端起碗硬塞到我手里说,来姑妈家,又不是外人,还这么客套,小孩子家家的,正长身体呢,难得姑妈炒一碗米粉给你吃,你赶紧吃了,别留底。我一直推说我吃饱了,可姑妈说什么也不肯,还让母亲叫我吃,母亲没说什么,我拿眼瞄了她一下,只见母亲脸上挂着自豪的微笑,似乎也没暗示我不许吃。姑妈盛情难却,于是我就接过米粉,一口气把米粉全吃完了,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吃米粉吃得这么痛快,连同那些平时只闻着香气,看着垂涎的面料也一扫而空,那个惬意啊!至今还感觉满口余香!

  哪知刚回到家,母亲一个巴掌就打过来,打得我屁股麻麻的生疼,一边打还一边骂,让你贪吃!让你贪吃!你没吃过吗?一副饿死鬼的样子!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我们回来后,你姑妈家还有几个孩子等着吃那些米粉呢,姑妈是跟你客套,你咋就真的全部吃光了呢!虽然觉得委屈,可没见过母亲发这么大的火,我知道犯了大错了,也不敢哭,也不敢争辩,哥哥因为很少有这待遇,还在旁边幸灾乐祸,后来还是姐姐去搬救兵,把奶奶请来救了我。

  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小的时候天天盼盼着过年,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料吃,有“围炉”,“围炉”有红包。闽南人管吃年夜饭叫“围炉”,年三十晚上,饭桌中间放一个木炭烧的火炉,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这年夜饭上大都要有一条鱼,喻意“年年有余”。有一年过春节,隔壁的王婶照例准备了一条鱼,用油炸了摆上了年夜饭,但王婶特地交代这条鱼不可以吃,要等过完年外地的伯伯回来请伯伯吃的。王婶家四个孩子天天问伯伯什么时候回来,盼星星盼月亮,到了正月初七,伯伯终于来了。王婶偷偷地跟四个孩子说,等下吃饭的时候由爸爸陪着伯伯吃,他们一般只会吃掉鱼的上半部分,等伯伯回去,你们就可以吃鱼的另一面了,四个孩子高兴得不得了。

  王婶取出那条早已风干的炸鱼,做了一盘红烧鱼和几个家常菜。上菜了,爸爸陪着伯伯吃饭,四个兄弟姐妹就藏在卧室的门帘里偷看爸爸和伯伯吃鱼,盼望着这一餐快点结束,爸爸和伯伯却边吃饭边聊家常,还喝了几杯自家酿的米酒,聊到开心处,爸爸盛情地邀伯伯帮忙把鱼翻过来。突然门帘后“哇”的一声,四个孩子异口同声的哭喊了起来,阿姆啊!翻过去了!王婶急急忙忙地跑过来问,怎么了?什么翻过去了?四个孩子说,伯伯把鱼翻过去了!那时我能真切体会到那几个孩子“绝望”的心情,也稍稍懂得了,做客是一定不可以吃到“空碗”的,这吃饭留底就是另一种“规矩”吧。

  想想现在的孩子,天天大鱼大肉都不稀罕,要啥有啥,不想吃的东西随手就扔掉,哪知道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的辛苦,哪知道书本里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含义!实在令人堪忧!还好儿子是母亲一手带大的,得益于母亲的真传,小时候,不管是掉桌上,还是掉地上的饭粒都捡起来吃,让人哭笑不得,吃饭时也从不弄脏衣服,吃完饭碗底光可鉴人,闽南的风俗说:碗里的食物没吃干净,长大会讨一个“斑猫”老婆(麻脸)。想来,孩子至今仍然保留吃饭“规矩”的美好传承,长大了一定会娶一个漂亮媳妇,甚是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