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年节习俗之中秋节

2017-10-14 11:35   来源:龙海网   编辑: 王键    王键
字体:【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书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中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到了宋朝,中秋节才盛行起来,明清时期,中秋节发展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这首《水调歌头》词,是众多描写中秋诗词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备受后人推崇的。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在中秋之夜,对天下人最美好的祝愿。

  中秋节的来历据传中秋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周礼》:“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发之。”根据我国历法,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中秋节又有许多别称:因为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民间上称为“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称为“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盈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传说非常丰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游月宫等等神话传说优美动人,在民间广为流传。

  嫦娥奔月的故事: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发射出来的强烈阳光照射大地,晒得庄稼枯死,荷塘干涸,百姓热得不敢出门,只能躲在山洞里,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当时,有一个名叫后羿的年轻人,武艺超群,力大无穷,他看到人们遭受的痛苦,心里很难过,决心要除掉毒害百姓的十个太阳。后羿经过一番准备后,告别妻子,带着神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唆!唆!唆!一连射出九支神箭,把天上的十个太阳射下了九个,最后一个太阳吓得连忙躲到了山背后,苦苦哀求后羿手下留情,并保证不再危害百姓。后羿想想,如果把太阳全部射掉,天上没有太阳,大地和百姓将陷入无穷无尽的黑暗之中,那日子也是苦不堪言,于是同意太阳的请求,严令太阳要按照时令,按照方向升起降落,造福百姓。从此,日落月出,昼夜交替,大地恢复了秩序,百姓过着有序的生活。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的妻子名叫嫦娥,非常美丽善良。后羿传艺狩猎,嫦娥纺纱织布,郎才女貌,夫妻恩爱。后羿力射九个太阳之后,名声大振,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一个名叫蓬蒙的人也混了进来,此人心术不正,阴险狡诈。不知他从哪里得知,后羿有一包王母娘娘赠送给他的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便能升天成仙。后羿不忍撇下妻子嫦娥.没有服下这包药,而是把药交给嫦娥保管。蓬蒙一心想偷到此药,梦想自己成仙。有一天,后羿率领众徒弟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斗不过蓬蒙,又不想让无耻小人得到此药。危急时刻,嫦娥不得已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之后,身子立刻飘了起来,迅速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月神。

  傍晚,后羿回到家中,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又惊又怒,拔剑要去追杀蓬蒙,蓬蒙早已逃走了。后羿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后羿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酷似嫦娥晃动的身影。后羿知道,嫦娥就在月亮上,于是,他向月亮追去。可是,他跑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到嫦娥平日喜欢去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饯鲜果,遥拜在月官里眷恋自己的嫦娥。百姓听说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之后,也纷纷在月下摆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流传开了。

  吴刚伐桂的传说:吴刚本是天庭里的一位神仙,他为何会去月宫伐桂呢?这得从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说起。

  七仙女偷下凡间与董永结为夫妻,过着恩爱的生活,可惜后来被玉帝派天兵天将强行押回天庭。七仙女回天庭时给董永留下一个儿子。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村里的孩子在村头的一课桂花树下玩,七仙女的儿子也想去跟他们玩,可是孩子们都不跟他玩,还骂他是没有妈妈的野小子。他很委屈,只好一个人蹲在桂花树下哭,哭得很伤心。孩子的哭声惊动了天神吴刚,吴刚很同情七仙女的遭遇,现在听到她儿子的哭声,心里很难受,便悄悄下凡来,化作一个村夫来到孩子的身边,哄劝他、安慰他。可是怎么劝也劝不住,孩子哭死哭活地要妈妈。吴刚心软了,决心让他们母子相见。吴刚拿出一双登云鞋,交代孩子说:“你想见亲妈,穿鞋圆月下。”孩子听了村夫的话不哭了,眼巴巴地盼到太阳下山,星星眨眼,月亮露面了,就赶紧穿上登云鞋,飞到了天宫。再说吴刚回到天庭之后,就把消息告诉了七仙女,七仙女见到亲生儿子来到身边,真是悲喜交集,搂着孩子亲个不停。这件事又被玉帝知道了,气得暴跳如雷,下令把吴刚罚到月宫里去砍桂花树,只要桂花树不倒,就不许回到天庭;又命令天兵天将收了孩子脚上的登云鞋,派麒麟把他驮回人间。再说吴刚到了月宫里,拿起一把板斧,去砍桂花树。这是一株神树,高五百丈,吴刚一斧子砍下去,砍出了一个缺口,等他再把斧头抡起来,这个缺口已经又长满了。就这样,吴刚不停地砍,缺口就不停地长。吴刚永远也砍不断这棵桂花树。你看,他现在还在月宫里不停地砍着。

  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相传,有一年的八月十五夜,唐明皇在道人罗公远的陪伴下,到御花园游玩赏月。君臣二人边品茗边观赏月色,此时皓月当空,皎洁明亮的月光洒落大地,御花园里的名花异草沐浴着月色,在秋风吹拂下摇曳,宛如美女在翩翩起舞。唐明皇触景生情,慨叹说:“如果能上到月宫去游玩一下多好啊?”罗公远说:“万岁想游月宫,那有何难呀?”说罢,罗公远将手中的锡杖向空中抛去,口中念念有词。只见锡杖划破长空,一直飞向月宫,霎时,眼前出现了一座银白色的天桥,这座天桥将御花园和月宫连在一起。罗公远请唐明皇闭上眼睛,一同走上桥去,走了不知多长时间,也不知走了多远。罗公远请唐明皇睁开眼睛,只觉得眼前祥云缭绕,香气扑鼻,寒气逼人,一座美丽的宫殿出现在面前,门口耸立着又高又大的桂花树,树下有一只白兔在捣药,宫殿门楼的匾额上书写着“广寒清虚之府”几个大字。罗公远说:“万岁,这就是月宫,我们已到了月宫。”他们走进广寒宫,只见宫殿内到处是从未见过的奇葩异草,琼楼玉宇气派非凡,他们走进一座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大厅,大厅里数百位仙女,穿着洁白透明的轻罗玉纱,在如明镜般的舞池里翩翩起舞,悠扬悦耳的乐曲在大厅中飘荡着。唐明皇平时对音乐就很有悟性和研究,他暗暗记下了这优美动听的天籁之曲。接着他们还游览了华丽的门楼,并俯首眺望了苍茫的大地。最后,两人携手走上银桥,回到御花园,罗公远收回锡杖。唐明皇觉得一震,醒来时才知道原来是一场梦。但是梦中景象还清清楚楚记得,特别是那首非常优美的舞曲还在耳边回响。唐明皇赶紧命人拿来纸笔,把这首曲子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就成了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的《霓裳羽衣曲》,这首曲子已成了传世佳作。

  月饼的传说:据说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时用的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率部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高祖献饼祝捷。唐高祖接过饼盒,拿出圆饼,笑着指天上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这里所说的“蟾蜍”就是月宫的引申。

  还有一种说法,唐明皇游月宫时,嫦娥拿出月宫特制的糕点,来款待他。其中有一种是圆圆的薄薄的内有馅料的食品很好吃,唐明皇因它是来自于月官,所以把它叫做“月饼”。

  月饼也叫“月华”。为什么会叫月华呢?据说,有一年的中秋节,清朝的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祭月。这位老佛爷降旨御膳房,命令厨师们要挑选又圆又大的西瓜,将西瓜切成瓣瓣相连的莲花状,放在银盘中,称之为&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