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因为年代久远、历史变迁,闽南地区不少骑楼改建或者重建,原貌已非往昔。而龙海市境内的石码、海澄、浮宫和白水等乡镇却保留了较为完整的骑楼建筑,尤其是龙海市区石码镇拥有目前闽南地区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骑楼建筑群。 古镇骑楼今犹存 “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履”,以前乡民进石码城,下雨天不带雨伞,烈日下不戴斗笠,也可免受雨淋日晒,走遍石码城。这就是石码沿街骑楼的妙处所在,它的构造不仅宜居宜商,还充满了人性化的温暖,而今保留完整的街区更是一道别致的骑楼建筑群风景。 金秋时节,我们走进龙海市区石码古街,感受那历经百年风雨磨砺的骑楼建筑群。下午,打石街开始热闹起来,骑楼廊下有些可通行、有些被店主占据,人来人往。经过一家顾客盈门的卤面店,门前卤汤料热气腾腾,刚出油锅的五香卷香气扑鼻,生动有趣的市井生活画面跃然眼前。 骑楼样式尽管在清朝年间就已出现在石码,但据史料记载,骑楼的规模化,要源于上世纪初期陈炯明在漳州的那场声势浩大的城市改造运动。那场旧城改造运动,骑楼建筑在下辖的石码、海澄、浮宫和白水等乡镇推广起来,后又流传至厦门、泉州等地。 石码骑楼,大多沿用传统的砖、木结构,以二三层为多,且多使用传统的烟炙砖砌成清水壁,骑楼立面装饰相对繁复,街屋密接联排,形成商业街。石码镇的骑楼在整个闽南地区堪称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骑楼建筑群。老街内的骑楼,四通八达,相互贯通,保留有“两横两纵”的大街规模,大码头、甘裳街和炮仔 街为“两横”,新洲尾、大港乾、打石街,福寿街和西湖路、后街、外市、新行路是为“两纵”,街市齐整,集中成片。骑楼布局在沿街两侧,样式大都是前店后厂,或者前店后仓库,也有一些民居没有设铺面,纯粹的居家之用。 骑楼之外,是车水马龙和市井买卖,小吃店、米铺、干果行、电器、服装店,骑楼中经营的都是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生意。居住那里的老人们说,现在骑楼大多还保留以前的样式,就是不那么热闹了。 海客古厝未了情 石码镇兴起,拥有如此大规模的商住骑楼,全然是因为地处九龙江之畔,与海上丝绸之路息息相关。 石码镇历史悠久,原与石狮、涵江并称福建“三大名镇”。明朝时期,受海澄“月港”辐射,开设锦江埠,以集市贸易,清顺治初年,镇民又填江滩,增建外市街,舟车渐多,居民日众,初具商业口岸雏形。 至此,石码海上运输和商贸繁盛,纸箔、杉木、香烟等物品经由石码销往海外,面粉、生油、樟脑等物品同样随着返航流入石码集市。而发达后的海客们开始陆续回乡添置家业,建起了闽南特色的大厝。到民国时期,富足的海客们配合当政者加快扩大了石码骑楼的规模。 现今,步行石码古街,临街骑楼随处可见,移步入巷,可见多处保留有明清古大厝。石码霞庵路有一座占地约有1600多平方米的“大夫第”古大厝。雄伟的大厝,坐北朝南,三进构造,建有六厅十四房。后花园里,鱼池、假山、石桌石椅、名花佳树点缀全园。屋顶瓷雕泥塑,人物、瑞禽栩栩如生。中门前石雕、木雕,壁上书画墨宝,皆出名家之手,神态逼真。大厝前面有大石埕和围墙,院内一株鸡蛋花大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与古香古色的大厝相映衬,透过种种印记可想当时归侨主人相当富裕。 “这株鸡蛋花是先辈从印尼带回来种植的,至今已有百年树龄。”大厝主人后代杨菁华说,大厝为其曾祖父杨世泰所建。杨世泰早 年从石码渡洋到印尼经商,事业有成后于1904年回乡建大厝。 走出杨氏大厝,穿行一条骑楼古街,来到解东社区训义埕,十来座古厝十分显眼。一座三进式的郑氏古厝,格局雄伟,屋内冬暖夏凉,天井花园幽静典雅,木质古朴,红砖明亮。 在训义埕里,还保留一座清朝武进士修建的古大厝,后人陈剑明老人从出生至今70多年一直生活在祖屋。“小时候大埕非常热闹,邻里和睦,小孩嬉戏玩耍,现在古厝都住着老人,大埕也冷清了。”陈剑明感慨道。 在石码城镇,像训义埕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李厝埕、郭厝埕、方厝埕、蔡厝埕、姚厝埕、严厝巷、何厝巷等。特别是民国时期的古厝,样式上结合了骑楼建筑模式或南洋建筑特色,别具一格。无论是闽南古典大厝,还是骑楼风格建筑,这些历史遗迹印证着石码口岸曾经的繁华,也留存着海客商贾们的家乡记忆。 多元文化奇观 纵横内陆腹地的石码,拥有四通八达的航线,通商、通航促进了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石码造城运动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石码的文化交流也更具有包容性及多元性。 和骑楼群相比较,解放西路的基督礼拜教堂历史要更久远。1854年底,在厦门传教的美国归正会传教士通过海上航线来到了石码,开始了他们的石码传道,并着手建立石码地区最早教堂。直到1859年,在打马字牧师等传教士的组织下,石码教会正式成立,成为中国建立的第二个归正教会。 与教堂同在一条街上的宛南亭位于石码打石街街心,前身系一古刹,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曾扩建,1924年石码扩辟街道建骑楼时,为存古迹,于亭楼两旁各筑一道,成为街心亭。宛南亭分筑两层,底层为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二层钢筋混凝土莲花瓣圆形屋盖。 离宛南亭不远处,一座关帝庙宇气势恢宏。石码关帝庙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迄今已有四百年历史。建筑格局分为前后殿,配有亭廊、钟鼓楼,现在还保存有明代石狮、石碑、石基等文物。早期,海客们漂洋过海把关帝信俗带到了海外。现在,石码关帝庙发展成为海峡两岸关帝信俗重要文化交流点。 这些古迹穿插点缀在石码骑楼街区里,从中可见石码文化的多元性。现今留存的还有仙庵路五福禅寺、中山亭、甘棠前街甘棠庙等一批古迹。可见道、佛及基督教等文化元素已深深根植于石码百姓的日常生活。 在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骑楼里,老行当也凝结成为这个古镇的文化。骑楼里现代的商业气息浓厚,而钟表、老中医这些难以取代的老行当依旧兴盛,对这些行业来说,年代即是口碑。而对龙海人来说,老行当就是看得见的乡愁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