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民间通常说法是“过新年” 闽台地区又被俗称为“新正”

2017-10-14 10:16   来源:龙海网   编辑: 王键    王键
字体:【

  春节,是我国农历新年,也是我国最古老、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春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民间通俗的说法是过新年。在闽台地区,春节又被俗称为“新正”。

  关于春节来历的传说

  关于春节的来历,民间有好多故事传说,但是,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传说之一:四千多年前,有一个叫尧的天子,他爱护百姓,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百姓常感激他、爱戴他。尧帝有个儿子,成天游手好闲,又没有什么本事,很不成器。尧帝年老体衰,自己感觉将不久于人世。他考虑该把天子位置传给后人的时候了。可是,谁能接此重任呢?传给儿子吧,儿子既无德政,又无才能,不要说百姓不服,就是自己也不放心。尧帝认为,天子的位置只能传给品德好有才干的人。经过考察,尧帝发现一个叫舜的年轻人才华出众,而且品德很好,群众很喜欢他。于是,尧帝就把天子的位置传给了舜。舜接任天子后,继承了尧的事业,百姓很是赞赏,尧帝也很高兴。不久,尧死了。舜帝非常感激尧帝对自己的信任和重托,以及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便选定一个日子,每年都带领部下祭拜土地和尧帝。舜在位时,也象尧帝一样,时时为百姓着想,处处为百姓办事.深得百姓爱戴。后来,舜把帝位传给禹。人们为了纪念舜,就把舜帝祭拜天地和尧帝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第一天,称为“元旦”。“元”是一年的开始,“旦”是一天的早晨,“元旦”就是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传说之二:传说,在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个青年,名叫万年,他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有心想把节令定准。因此,他经常注意观察日月升降等一些自然现象。有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荫下休息,发现树影在移动。这个现象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想,如果能够把树影移动的规律找出来,就能够测算出天时有多长。因此,他反复试验,成功地设计了一个测量日影计算天时的仪器,这个仪器后来叫“日晷仪”。可是,日晷仪设计出来后又碰到一个问题,晴天有太阳的日子,日晷仪可以测量,但是,到了晚上以及碰到阴天、雨天或者有雾的日子,日晷仪就不能用了。这就大大影响了测量效果。怎么办呢?有一天,万年在一处山崖下发现一处滴泉,这处滴泉往下滴水很有规律。万年从滴泉得到启示,又动手做了一个漏壶。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测量和观察,万年发现每隔三百六十乡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变化莫测,常常使国民遭受危害,这使他非常苦恼。当时有一个大臣名叫阿衡,他劝谏国君说:“天时不定,风云变化,是因为我们人类对天神不敬不尊,天神不满,才会惩罚人类。只要我们敬祭天神,天神一高兴,就不会惩罚了。”祖乙认为有道理,便亲自带领百官去祭拜天神。可是,仍然不见有什么效果。万年知道这件事后,就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国君祖乙,向国君讲述日月运行的规律。祖乙听后,非常高兴,认为万年讲的很有道理。因此,祖乙就把万年留下,要万年测准日月运行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昏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百姓造福。并且派人建造观天台,选派十二个童子做万年的助手。

  万年有了国君的支持,也就更加用心地研究天象和编制历法。这样又过了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有一天,国君祖乙亲自到观天台看望万年,想要了解万年编制历法和观察天象进展情况。万年非常感动,他高兴地告诉国君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听了很高兴,想了想,然后说:“新春复始,春为岁首,那就叫春节吧。”又经过多年的观察,万年精心推算,制定了较为准确的太初历。当他把太初历呈献给继任的国君时,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国君为万年刻苦钻研的精神所感动,就把太初历命名为“万年历”,并且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的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传说之三:在民间,过春节也叫过年。关于过年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主动的传说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门吃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人们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吃人,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到了鸡叫天快亮的时候,它们就又跑回山林中去。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和残害人类的日期后,人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当作一个关口来过,把度过这一个夜晚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门窗都封住,然后,全家人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在吃饭前要先祭拜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全家人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完饭后,谁都不敢睡觉,就围坐在一起闲聊壮胆。这就逐渐形成了除夕之夜熬年守岁的习惯。到了第二天早上,人们才打开屋门,走到外面,见面之后,互相拱手问候,庆幸投有被“年”吃掉,平安地过了“年”这个关口。由于人们的高度警惕,所以好多年都平安无事,人们也渐渐地放松了对“年”的防范。就在这一年的腊月三十晚上,人们兴高采烈地喝酒猜拳,忘记了防范“年”的侵袭。“年”这只怪兽突然出现在江南的一个村子里,全村的人几乎被“年”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门帘的新结婚人家和一家灶堂里正在烧火的人家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小孩在空地上玩甩牛鞭子,孩子们甩起牛鞭噼噼啪啪的声音,“年”本来是要吃掉这几个小孩的,可是,却被这噼啪的响声吓跑了。通过这次惨痛之后,人们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原来“年”这只怪兽不是什么都不怕,而是怕红怕光怕响声。后来,每到腊月三十,人们就在门上、窗户上贴上红纸,在门口挂上红灯,人们穿着红色衣服,到山上砍来竹子,放在门口燃烧,竹子一烧起来就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后来改为燃放鞭爆。这样,“年”这只怪兽就不敢再出来残害百姓了。过年过年,就是庆贺平平安安度过“年”这个关口。由于贴红纸、挂红灯、穿红衣服,燃烧爆竹,既可吓跑“年”这只怪兽,又可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因此,人们就年年采用这些办法,并逐渐丰富和发展,演变成中华民族一个最热闹喜庆、最隆重热烈的盛大节日。

  不过,“元旦”的日期历代不相同。秦朝时以盂冬之月也就是农历十月为正月,十月的第一天为正月初一,也叫“元旦”。汉武帝时编写的“太初历”,规定以孟春之月也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月为正月,正月的第一天为岁首,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规定把全年定为“春、夏、秋、冬”四节,既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春节就成了正月初一的名称,并同时采取世界通用的公历.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并正式规定阳历的一月一日为我国的元旦新年,阴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